怎样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9-01-08 15:03:52

这是个较长的故事,因为涉及情感的事儿,一句或者两句说不清。

初中生小金为朋友“两肋插刀”,打群架,被告到了派出所。还没等班主任理清头绪,学校处分已经下来了——“留校察看”。老师便特别注意这个孩子,“后来陆续发生过几件事,都是我不偏不倚地帮他处理了”。慢慢地,小金和别人的冲突明显减少,更没有再到校外打架。老师与小金约定:“只要初三一年不再打架,这些处分权当是你成长的财富。”小金做到了。“毕业生登记表”中“在校因何种原因受过何种奖励/处分”一栏,老师留了一片空白。后来,小金考入技校,3年后应征入伍,并于入伍两年后入党,还立了三等功。

这是“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阶段性成果《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教师操作手册》”)中记录的一个案例。该项目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主持,旨在以情感教育为纽带、培养21世纪具有善的品性的年青一代。《教师操作手册》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卷三册。

儿童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难题

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只关注知识而忽略了别人,“单向度、麻木、冷漠、无心”等时代心理特征逐渐影响到学校的儿童,儿童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

项目恰恰基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其初衷缘于朱小蔓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情感教育研究。她说:“在当时的教育学文献中,很少看到对学生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也很少看到怎样培养学生正面情绪情感的研究。我就想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人的正面态度、正向情绪情感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去保护它们,怎样去转化负面情绪情感。”

“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如果没有情感教育的素质,不能敏感地发现并应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如果自己的情绪是负面的,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培育任务。那么,教师怎样发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怎样启发学生把负面的情绪情感转化为正向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同时又能够调适自己的负面情绪情感?”朱小蔓在研究和工作中,不断观察、揭示和思考这些问题,并试图寻找答案。几十年来,她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资料和新的发现、认识。2014年,“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实践项目立项,朱小蔓和她的助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华军带领团队进入、扎根到一线教学和教师生活中,深入种子校北京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进行情感教育的人文实证研究,来发展教师内在的情感品质和外化的情感能力,培育积极互动、相互应答、顺畅发展的师生情感关系。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说,如今已有12个省份的田家炳学校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幼儿园从项目中受惠。

教师负有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强调,这个项目旨在通过改善教师情感人文素养,提升教学中以及学校生活中师生关系的质量,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以达到教育提升师生共同生命质量的教育目的。项目成果很有意义,很适时,并且值得重视和推荐。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说,教师要有正确恰当的情感表达,要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说,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这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尤为可贵。

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养是个时代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交往太复杂了,而网上交往倒是简单纯粹。但是经常在网上交流就会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最明显的就是会忽略掉身边的人……这一点影响了家里的氛围。”看到《教师操作手册》(初中教师卷)中的这则案例,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代教师所面对的师生交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面对的这一代被称为“数字原生代”,一大特点是依赖技术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活动和交流。教师怎样去面对这些原生代,怎样面对互联网和各种网络游戏的挑战,在师生交往中与他们建立符合时代特色、代际特征的师生情感应答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情感人文素养。

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操作手册》(幼儿园教师卷)里,河北省九鼎鑫育国际幼儿园教师李向杰有这样的经历:她站在门口迎接班上的小朋友,麦兜大老远向她挥手:“李老师,李老师,我来啦!”她一面匆匆结束了和同事的闲聊,一面举手迎合麦兜。麦兜却扭头跑回原位,再一次喊:“李老师,李老师,我来啦,我又来啦!”她一脸困惑。“刚才,可能是你没有笑……”麦兜妈妈提醒。她抱起麦兜道歉,麦兜挺着胸膛说:“没关系,老师,我们可以再来一次!”

孩子的反应,对教师来说,时刻都是一种提醒。敏感的、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交往中获得提升,不断积累自己的情感人文素养。

教师情感人文素养是朱小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理论命题,但囿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她在当时并没有进行更具体的实证研究。教师情感人文素养是以教师的生命阅历与经验、人文阅读与体验、人文理解与思考为素质底色而发育、生长出的积极、正向的情感状态,基本的情感育人认知,稳定的情感品质(关爱、同情、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等)和适恰的情感能力(敏锐发现的能力、应答处置的能力、调适与自我调适的能力等)。教师情感人文素养有内、外之分。内在的情感人文素养称为人文品质,靠长时段的积累和积淀而形成。一个人从童年开始会遇到各种经历,接受各个阶段的教育。就人的教育经历而言,如果受过好的教育,就会积淀下美好的情绪情感,也能够及时调适、转化负面情绪情感,经过长时间积累,这些情绪情感就会变成正面的、健康的品质。外在的情感人文素养是指情感能力,体现在教师处理学生遇到各种问题的过程中。

王湛强调,情感教育务必求真、尚美,注重平等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与加深是在交流沟通中达成的。教师是学生美好情怀塑造的引领者,但这种引领决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在平等交流中、在互尊互信的沟通中,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润物无声,并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

帮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清华附小教师许长亮给学生讲王维的《鸟鸣涧》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关于王维,你知道多少,谁来说说?”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手,但小朱没举手。许长亮请她回答,她桌子上摆着王维的资料,可就是低着头不说话。其他同学开始“攻击”了:“老师,您就甭管她了,她不会。”

这位老师敏感地察觉到小朱所面临的窘境、班级情感场的矛盾性和由此带来的教育契机,课后与小朱深入交流,知道了小朱不举手是因为怕出错,被同学笑话。后来,老师的策略是,在同学们面前放大她的优点,增强她的自信。老师与她约定,只要她会回答的题目,就一定要“举起手来”。在老师引导下,小朱的成绩进步很快,与同学的交往也逐渐“正常”了。

《教师操作手册》(小学教师卷)的这个案例针对着“特殊的”三、四年级,因为三、四年级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养成的关键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最多,变化最大,因此也最不稳定。这一阶段,孩子有特殊的情感表达。

三卷《教师操作手册》都对孩子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典型案例,解释概念,展示主题工作坊,列出情绪情感检查清单,等等。依据这些工具和“脚手架”,教师就可以锻炼、积累、提升自己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去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问题。

“《教师操作手册》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策略、方法,帮助教师锻炼、磨砺情感人文素养,在这些操作方法背后有脑科学、神经科学、身体现象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的理论支撑。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是一项深入学校职场具体观察、收集、分析、反思教师如何通过学习情感表达来建构良好教师关系的人文实证研究。项目的各种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朱小蔓说。